◉ 相關評論

史作檉相關研究學者與著作

【台灣】

專書:
1.王英銘,《原點。詩人思想者史作檉訪談錄》,臺北:典藏,2012年。
《臺灣之哲學革命 : 終結三重文化危機與廿世紀之告別》臺北: 書鄉文化,1998年。(有一章專文)
2.黃敬雅,《史作檉的繪畫世界》,臺北:書鄉文化,1996。
3.石朝穎,《現象學與古典哲學的詮釋問題》,臺北:臺灣商務,2012年。(部分內容相關)


學位論文:
1.謝予騰,碩士論文《史作檉哲理散文研究──以《三月的哲思》、《三月後的五卷》與《哲學美學與生命的刻痕》為中心》,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,2012年。
2.蘇何誠,博士論文《臺灣漢人宗教神話與儀式之哲學省察-以《易》、《老》、《莊》之「天」、「地」、「人」、「鬼」、「神」為核心》,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,2012年。(一章內容相關)
3.郭淑玲,視覺藝術與史作檉美學相關題材博士論文,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。(撰寫中)


期刊論文:
1.孔金坤,〈到哲學之路–史作檉哲學的時代意義〉,《文明探索叢刊》第8期,1997年1月,頁16~54。
2.石朝穎,〈《林布蘭藝術的宗教哲學探源》:兼論史作檉的《林布蘭藝術哲學內涵》〉,《文明探索叢刊》第43期,2005年10月,頁123~128。
〈美學的形上關懷──史作檉的美學世界-上-〉,《鵝湖》第20卷第2期,1994年8月,頁21~31。
〈美學的形上關懷–史作檉的美學世界-下-〉,《鵝湖》第20卷第4期,1994年10月,頁51~55。
3.李正治,〈史作檉「形上美學」及其對學術的啟示〉,《社會科學》第3期,1993年10月,頁97~112。
4.陳宏振,〈史作檉的學思歷程〉,《文明探索叢刊》第43期,2005年10月,頁145~170。
5.鄭志健,〈哲學家史作檉詩文探析〉,《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》第9期,2010年3月,頁59~78。
6.林麗雲,〈靈魂的苦索者﹣﹣史作檉〉,《張老師月刊》第18卷第3期,1986年9月,頁36~40。
7.胡秀春,〈生命的答案–評<山上的靈魂>(史作檉著)〉,《書評書目》第99期,1981年8月,頁110~111。
8.黃祖蔭,〈史作檉先生與中國美學〉,《中國美術》第38期,1993年3月,頁50~53。
9.彭明輝,〈今日精神理想之重建的可能–[史作檉著]《哲學人類學序說》讀後記〉,《鵝湖》第13卷第8期,1988年2月,頁14~21。
10.裴春苓,〈一位堅持理想的哲學家──我怎樣讀史作檉的哲學〉,《文明探索叢刊》第25期,2001年4月,頁68~83。
11.劉謹銘,〈從八卦研究看史作檉形上美學方法之應用〉,《鵝湖》第28卷第11期,2003年5月,頁41~47。
12.鄭志明,〈史作檉的宗教觀〉,《文明探索叢刊》第66卷,2011年7月。
13.林素玟,〈原型之人──先秦哲人對生命型態的終極嚮往〉,《華梵大學第一屆〔生命實踐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2002年【相關】


【大陸】

1.期刊論文:
2.鄭海文(山東大學藝術學院),〈淺談史作檉《塞尚藝術的哲學隨想》〉,《青年文學家》學報,2014/21 。
3.李運興、 姚傑波(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/ 桂平市中沙第二中學數學組),〈淺析塞尚與李德繪畫技巧之共性〉,《科教文匯(下旬刊) 》學報,2015/10 。
4.劉龍華(奧克蘭大學),〈形式的純粹與真正感覺的世界〉,《文藝生活(藝術中國) 》學報,2013/03 。
5.薑黌嵐(湖南師範大學工學院裝潢系),〈論塞尚對普桑和印象派繪畫觀念的取捨〉,《藝海》學報,2011/03。
6.張一弛、樊波(蘇州),〈光影交錯——倫勃朗的藝術〉,《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》,2011/04。
7.黃元甫(湘潭師範學院),〈感悟倫勃朗〉,《湘潭師範學院學報(社會科學版) 》學報,2008/03。
8.朱順傳(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),〈探析倫勃朗藝術的“精神”審美〉,《藝術探索》學報,2008/02 2。

Close Menu